‹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go 回復數(shù): 0 | 瀏覽數(shù): 686 |倒序瀏覽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寶寶生日
2013-11-02 
帖子
94 
1#
發(fā)表于 2016-2-22 16:44 |只看該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發(fā)短消息 | 加為好友 | 字體大小: tT
誤區(qū)一:幼小銜接就是大班的事兒

  正確的認識:幼小銜接,不是一個能夠臨時突擊的短暫過程,而是需要從幼兒園階段開始,一直持續(xù)到小學一年級全學年的長期過程。父母對于幼小銜接的認識、態(tài)度和行為,將決定孩子入學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現(xiàn)。

  明智的做法:雖然幼小銜接主要集中在從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年級這一年多的時間里,但是很多準備工作卻始終貫穿于整個幼兒階段,如習慣的養(yǎng)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銜接,絕不能等到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我們需要從幼兒入園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

  誤區(qū)二:幼小銜接就是擇校

  正確的認識:如果家長有條件為孩子選擇一所非常好的學校,并且不存在很多的麻煩問題,當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但是,一所好的學校,并非所有老師都盡職盡責;一所一般的學校,也有很多好老師會對孩子盡心盡力。所以,家長不必為了孩子的擇校問題搞得心力交瘁。

  明智的做法: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都扎堆選擇所謂的名校,其實沒太大必要。更為關鍵的是,家長為孩子選擇的學校一定要跟孩子的自身發(fā)展情況相匹配。其實,擇校就跟人生的很多選擇一樣,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誤區(qū)三:幼小銜接就是多學知識

  正確的認識:幼小銜接,是讓孩子從幼兒園順利過渡到小學的一個過程。我們不能單純地把這個過程看成擇校、上培訓班,而是需要從多個方面去入手準備。

  明智的做法:除了相應的入學知識準備以外,家長更應該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1、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最為關鍵的就是讓孩子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2、跟學習和生活相關的能力,最為關鍵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為關鍵的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心。

  誤區(qū)四:幼小銜接就得多上培訓班

  正確的認識: “幼小銜接班,上還是不上?”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很多幼兒園孩子的家長。究竟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還真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取決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家長平時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點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絕不能把幼小銜接狹義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幾個“幼小銜接班”。

  明智的做法:適當?shù)闹R儲備有利于孩子的順利銜接。不過我們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兩個極端:一是過度學習,提前讓孩子學習太多小學階段的知識;二是認為孩子什么都不該學,否則會“毒害”了自己的孩子。其實,家長的關注點不要放在是否應該學的問題上,而是應該放在何時學、怎么學等更為關鍵的問題上。幼兒階段的孩子,應多以游戲互動的方式,通過玩來掌握應學到的知識,比如認字、數(shù)數(shù)等,而不應該讓孩子機械地、被動地學習。

  誤區(qū)五:幼小銜接就是孩子的事兒

  正確的認識: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階段,家長都需要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不斷學習和自我成長,從心理上和情感上給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幫助,讓孩子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都走得更加從容。在幼小銜接這個關鍵階段,同樣也不例外。

  因此,需要經歷幼小銜接這個適應過程的,除了孩子,還有家長。為了在這個時期能給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為他們勇敢向前的堅實后盾,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完成自我角色的轉變,讓孩子更加從容地進入小學。

  明智的做法:首先,需要清楚認識自己的角色。我們可以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告訴自己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的家長了,從而讓我們的言行舉止發(fā)生一些變化。同時,我們還可以從過來人那里獲得相關的信息和經驗教訓等,比如:主動向家有小學生的親朋好友咨詢和請教,了解他們作為小學生家長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感受,獲得各類教育問題的處理經驗等。

  其次,盡量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和作息時間,為孩子入學做充分準備。當孩子入學后,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規(guī)律,如:用餐、學習、休息都應安排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據(jù)學校的作息時間,制定一份新的家庭作息時間表。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以身作則,帶頭按新的作息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誤區(qū)六:重視物質準備,忽視心理準備

  正確的認識:對于即將上小學的孩子,由于他們的角色和任務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所處的環(huán)境、所接觸到的老師和同學也會有很多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幫助孩子提前做好適應這些變化的相關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入學準備就是讓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準備,以便入學后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和環(huán)境的改變,讓孩子的心理順利實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軟著陸”。

  明智的做法: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1、實地參觀,增加孩子對小學的感性認識;2、家園配合,引導孩子對小學產生向往之情;3、演練角色,增強孩子的角色意識;4、提前試讀,讓孩子體驗一次“實戰(zhàn)演習”。

  誤區(qū)七:進入小學就是學校的事兒

  正確的認識:小學既是孩子學習歷程的真正起點,也是孩子一生學習的重要階段。學校是繼家庭之外引領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場所,既為孩子提供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也對父母和孩子有所要求。要讓孩子的幼小銜接更加順利,家?;硬攀亲顬殛P鍵的解決之道。教育孩子,絕不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任務,需要家庭和學校的相互配合、共同參與、分工協(xié)作。

  明智的做法: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到位,老師在學校也會更加省心,這比給老師送禮更管用。作為老師,內心都希望所有家長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比如平時督促和檢查孩子的作業(yè)、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會或親子活動、孩子有事無法到校上課事先請假、對學校和老師的要求給予積極回應等等。

  誤區(qū)八:孩子不適應就隨便責罵

  正確的認識:對于所有孩子來說,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每一個剛進入小學的孩子都需要一段適應期。當然,不同的孩子所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樣,有些孩子進入小學一個月就能完全適應,而有些孩子可能就需要一個學期甚至一個學年。

  一般來說,孩子進入小學后出現(xiàn)不適應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1、生活方面,比如:對用餐、用廁、飲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適應和對作息時間的不適應;2、學習方面,比如:對學習內容與教學方式的不適應和對每天要帶好學習用品、按時完成作業(yè)等規(guī)則的不適應;3、人際關系方面,比如:陌生的教師、同伴,與幼兒園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長不恰當?shù)脑捳Z暗示等,都會使孩子對小學老師、新的同伴產生一種距離感。

  明智的做法:如果家長沒有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導致孩子進入小學后不適應,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隨便責罵孩子;2、跟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每一個問題都當作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的機會;3、保持家校聯(lián)系、搞好家?;樱e極爭取老師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長。

  誤區(qū)九:家庭作業(yè)必須陪著孩子做

  正確的認識:當孩子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時,對小學的學習既新鮮又陌生,而對完成家庭作業(yè)不一定能很快適應。因此,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如:做做小游戲,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得好、記得快。這樣,既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作業(yè),又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明智的做法:在孩子入學初期,我們可以適當陪同他做作業(yè)。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家長就必須逐步放手,慢慢讓孩子養(yǎng)成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通過家庭作業(yè),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應該是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yè)時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輔導的時候,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作業(yè)始終是孩子的事,家長的主要任務是督促和檢查,絕不是代勞。

  誤區(qū)十:孩子的成績就是唯一

  正確的認識:其實,在小學三年級之前,考試和分數(shù)都不應該成為衡量孩子學習情況的唯一標準。很多孩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學不好,而是因為粗心大意、上課不認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欠缺等造成的。

  明智的做法:因此,在小學前半段,我們更需要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這三件事,而不是僅僅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試和分數(shù)上面。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關于幼兒銜接的十大誤區(qū)
快速回復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互聯(lián)網清理整頓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20217粵ICP備09174648號粵網安備案號:4406043013581公安機關備案號: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權所有    版權保護投訴指引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電子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粵網文[2016]7051-1702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舉報電話:020-85505893/18122325185 舉報郵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中國互聯(lián)網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kf@mama.cn

回頂部